事奉技巧

從馬太福音天國的福音看耶穌所期望的永恆國度

從馬太福音天國的福音看耶穌所期望的永恆國度
周俊傑(MME421宣教的動力 ,中華神學院神學學士科)

〔注:可能部份電腦不能瀏覽原文字體〕

I. 作業目的--引言:
  “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”約壹5:19

  不可否認,自從始祖犯了罪,這世界和其上的人都受魔鬼的迷惑,跟隨著魔鬼而行,實際上亦成了牠的門徒。耶穌稱魔鬼為“這世界的王”約14:30,可見這原來屬於神、由神所創造的世界,已因罪入了世界,而成了魔鬼的勢力範圍。然而,感謝神的恩典,祂有極豐富的智慧,藉著主耶穌,神的國已經攻入了魔鬼的勢力範圍,神的國度,已經回到了這個世界。
  在登山寶訓中,有一段針對“假冒為善”而教導的禱告,亦是我們所稱為的“主禱文”[1]。禱文中,主耶穌說:“願你的國降臨。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、如同行在天上……因為國度、權柄、榮耀,全是你的,直到永遠。阿們!”太6:10、13。耶穌開始傳道的第一句話亦宣告說:“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!”太4:17。我們不難明白,神的國要降臨,祂的旨意要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;神的國要得勝仇敵的世界。然而今天,我們卻彷彿未見神的旨意行在我們中間,教牧領袖又往往行不中主耶穌的心意,正如斯托得牧師(John R.W. Stott)曾在祂的著作《論領導》所說的:“過去三十五年,我有榮幸去過許多國家,觀察當地的教會與其教牧領袖。結果,我敢確定,教會界的領袖大多過於獨裁,違反了耶穌和使徒的教訓,愛心與溫柔都顯不足。不少教牧領袖的行為表現,彷彿他們相信的不是人人皆祭司,而是牧師至高無上的權柄。”“我們教牧領導的模式受到文化的影響,往往多過基督的教導。”[2]。今天影響著我們實踐天國福音的是甚麼呢?我們是否被法利賽人的酵所影響呢?我們又朝著那個方向而奔跑呢?從決定跟隨耶穌開始,我們很自然地想要宣講天國的福音。“為主而活”、“為主作見證”是我們常在夏令會的立志。然而,我們應該“宣講甚麼”、“見證甚麼”呢?耶穌有否對我們的“宣講”及“見證”有所要求呢?有甚麼耶穌所期望的天國訊息是我們所忽略的呢?本文目的,正要再一次透過馬太所呈現的天國福音,再思耶穌所盼望永恆的國度,藉此推動我們反思應如何回應耶穌的期盼。

II. 內容要點:

   聖經根據:耶穌所宣告的永恆之國
   A. 馬太福音與耶穌教導
     1. 馬太福音中耶穌教導的呈現
     2. 耶穌教導中永恆之國的宣告
   B. 耶穌教導與永恆之國
     1. 登山寶訓篇--永恆之國的呼籲
     2. 天國比喻篇--永恆之國的啟示
     3. 教會生活篇--永恆之國與教會

   神學基礎:馬太所呈現的永恆之國
   A. 天國觀
   B. 救恩論
   具體應用:教會如何回應永恆之國
   A. 再思耶穌之大使命
     1. 大使命的誤解
     2. 大使命的重點
   B. 再思大使命之實踐
     1. 非獨有的使命
     2. 普及化的使命

III. 聖經根據:馬太所呈現的永恆之國

A. 馬太福音與耶穌教導
1. 馬太福音中耶穌教導的呈現
  馬太福音的主題是天國的福音,馬太是有意義地將耶穌的教導在每一個福音階段呈現,曾思瀚說得好:“馬太福音的記錄並不僅是歷史資料。相反地,整本馬太福音就像一幅精心設計的複雜繪畫或緊密交織的繡帷。讀者心須充分認識每部分與其它部分的關連,才能對整個畫面有十足的了解。”[3]:我們不難從書中的分佈五個段落,看見其獨特編排及結構的:1)五至七章,稱為登山寶訓篇;2)十章,稱為差遣門徒篇;3)十三章,稱為天國比喻篇;4)十八章,稱為教會生活篇;5)廿四至廿五章,稱為末世之言篇。

  以登山寶訓為例,若我們與路加福音的內容比較[4],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

馬太福音五3-4,6,11-12節

路加福音六20-23

馬太福音五13節

路加福音十四34-35

馬太福音五15節

路加福音八16

馬太福音五18節

路加福音十六17

馬太福音五25-26節

路加福音十二59-59

馬太福音五32

路加福音十六18

馬太福音五39-48

路加福音六27-36

馬太福音六9-13

路加福音十一2-4

馬太福音六20-21

路加福音十二33-34

馬太福音六22-23

路加福音十一34-36

馬太福音六24

路加福音十六13

馬太福音六25-33

路加福音十二22-32

馬太福音七1-5節

路加福音六37-42

馬太福音七7-12節

路加福音十一9-13

  馬太福音陳述登山寶訓有107節,其中有29節記載於路加福音六20-49;有47節是馬太福音獨有的。餘下的31節則分散在路加福音其他部分。換言之,這些耶穌的教導,在馬太福音是連續記載,但在路加福音卻分散在各處[5]。
  因此,馬太福音的特徵就是搜集耶穌的教訓,他把耶穌的教訓歸納在一種模式之下,並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大主題之下。換句話說,馬太福音的作者,把耶穌的教訓搜集放於福音書的各階段。

2. 耶穌教導中永恆之國的宣告
  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,這個組合的字一共出現31次[6],第一次出現於馬太福音三章2節,說明施洗約翰為天國的福音預備道路。第二次出現於馬太福音四章17節,表達耶穌正是應驗舊約的預言來傳天國的福音。第三次已開始用於耶穌的教導(五章3節),最後亦是出現於耶穌對末世的教導(廿五章1節)。筆者嘗試這樣表達耶穌的宣告:
  a. 登山寶訓篇:天國的呼籲--五至七章
    5次出現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:5:3, 5:10, 5:19, 5:20, 7:21

  b. 差遣門徒篇:天國的宣揚--十章
    1次出現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:10:7

  c. 天國比喻篇:天國的啟示--十三章
    8次出現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:13:11, 13:24, 13:31, 13:33, 13:44, 13:45, 13:47, 13:52

  d. 教會生活篇:天國的子民--十八章
    4次出現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:18:1, 18:3, 18:4, 18:23

  e. 末世之言篇:天國的成全--廿四至廿五章
    1次出現“天國(basileiva tw'n oujranw'n)”:25:1

  我們不難發現,“登山寶訓篇”、“天國比喻篇”及“教會生活篇”,是耶穌特別啟示天國訊息的宣告。

B. 耶穌教導與永恆之國
1. 登山寶訓篇--永恆之國的呼籲
  上文提及登山寶訓與福音書中天國的訊息有連貫的關係,而登山寶訓的意義也要從宏觀的整個“天國的福音”中理解。有人以為登山寶訓為了表達進入天國的條件,以為是新的律法,像猶太人對律法的觀念。但登山寶訓的“開場白”--八福,以“虛心的人(oiJ ptwcoi; tw'/ pneuvmati) ──靈裏貧窮的人” [7]開始,並說明天國是他們的;ptwcoi曾用在“討飯的拉撒路”身上,說明一種無能為力的貧窮程度[8]。在屬靈層面使用這個字,用意指那些承認和知道自己心靈缺乏、一無所有,只能完全仰賴神憐憫的人;故此,有翻譯聖經學者曾建議可採納“全然仰賴神的人有福了”[9]這個翻譯。在“八福”的開始,已表明了一個人不能憑著自己力量達到神的要求,自覺貧窮是說明不靠自己,不靠自己是得福的開始,可見八福開宗明義說明進入永恆國度不是靠己力的。還有,當耶穌論到八福時,不是用單純的叙述句;而是用驚嘆句的形式[10]:“心靈貧窮的人有福啊!”[11],呂振中譯本就採取這方向翻譯八福。整體有一個意思是“福哉!天國子民啊!”、“樂哉!天國子民啊!”。所以,八福要表達的,不是天國子民將要如何,而是天國子民已經如何。因為,耶穌不是在頒佈新的律法,而是在宣佈天國福音。也就是說明了永恆之國內,屬神子民的福氣與特質。
  值得注意的,是馬太福音的特徵就是搜集耶穌的教訓,馬太把耶穌的教訓歸納在一種模式之下,並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大主題之下。而上文已說明,登山寶訓是馬太福音的作者,把耶穌的教訓搜集放於福音書之開首[12],其中是有著其意義及目的。這個放於開首部份的登山寶訓,似乎要說明耶穌對門徒一貫教訓之摘要、精華與大綱。而這種編排,也必然與天國的意義連繫上關係。
  登山寶訓,可謂耶穌整個天國福音的“開場白”,筆者參考了不同的大綱,就登山寶訓有以下建議:

     耶穌來,宣佈天國福音,五3至16
       1)天國子民擁有的福氣(五3-12)
       2)天國子民擁有的特質(五13-16)
     耶穌來,成全更高的義,五17至六34
       1)在律法層面不廢掉(五17-20)
       2)在愛人層面更完全(五21-48)
       3)在愛神層面更儆虔(六1-18)
     耶穌來,呼籲走天國路,六19至七27
       1)當求上主天國的義(六19-34)
       2)去掉自己眼中的刺(七1-6)
       3)進入通往生命的門(七7-14)
       4)真正進入天國的人(七15-27)

  在這個基礎下,我們觀察登山寶訓,正呈現永恆國度子民的福氣與特質,他們能承接舊約律法而合乎愛人、愛神層面的義;但人必需要跟隨耶穌。而登山寶訓,正是要人回應走進這永恆國度的呼籲。

2. 天國比喻篇--永恆之國的啟示
a. 撒種的比喻(太13:3-9、18-23):
不少人以為撒種的比喻,是要說明神的話語有四種聽眾;然而這裏卻闡明了人必須接受天國的道,否則不能結出果子。換句話說,耶穌所宣告和體現的國度是要人有回應,才能生效的。永恆之國,在人願意回應之時,已在人的心中啟動了。

b. 麥子和稗子的比喻(太13:24-30、36-43):
麥子和稗子的比喻告訴我們,天國已經實實在在地臨到歷史中。麥子和稗子兩者會一同在世界生長(太13:38),直到末日的審判,才把它們分開。在永恆之終局,神是會對付仇敵所作的。

c.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(太13:31-33):
這比喻的重點不在於天國由小開始的發展過程。事實上,耶穌從來沒有談及永恆之國的統治是如何發展。在此,祂是要闡明:現在永恆之國要像一粒小種子或麵酵一般發輝巨大的功效。

d. 藏寶和尋珠的比喻(太13:44-46):
這比喻說明了天國的價值與寶貴,實在值得人盡一切力量去得著它。這永恆之國能帶給人無限的滿足與歡樂。

e. 撒網的比喻(太13:47-50):
最後,再次一次透過撒網的比喻,說明這永恆之國雖然招聚了各種人。然而,到了末日,義人便會從惡人中分別出來,永恆的終局會將惡人分別出來。

3. 教會生活篇--永恆之國與教會
  馬太福音在第十八章,是以兩個“進前來”來表達兩個永恆之國的道理,耶穌藉此說明了永恆國度裏,天國子民彼此間的關係:

  a. 門徒進前來,問耶穌說, 1-20節
    i.  彼此接待--不可輕看小子裏的一個(1-11節)
    ii. 彼此挽回--尋找小孩裏失喪的一個(12-20節)
  b. 彼得進前來,對耶穌說, 21-35節
    i.  彼此饒恕--心裏饒恕得罪你的弟兄(21-35節)

  第一個段落,以門徒的問題開始:“當時,門徒進前來,問耶穌說:‘天國裏誰是最大的?’”在永恆之國裏,所有人的生命特質是小孩子的樣式--“所以,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就是最大的。”(v.14),是一種自己謙卑的表現。在1-20節,我們不難發現“小孩子/小子”是重要的字,而另一個重要的字也值得注意的:“”,整整十八章出現了四次(10、14、19、35),筆者先說明首三次:
1) “你們要小心,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;我告訴你們,他們的使者在天上,常見我天父的面。”太 18:10
  這裏告訴我們,在永恆之國裏是沒有輕看任何一個的現象。
2) “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,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。”太 18:14
  這裏告訴我們,在永恆之國裏是不願意失喪任何一個。
3) “我又告訴你們,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,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。”太 18:19
  這裏告訴我們,在永恆之國裏是重視彼此間的同心合意。

  第二個段落,以彼得的回應引入:“那時,彼得進前來,對耶穌說:‘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?’”(太18:21-35)。這裏一開始已經說明--“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……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,把他釋放了,並且免了他的債。”太 18:23、27。耶穌藉此比喻,說明了永恆之國是充滿了饒恕。這裏亦有一個“”的字眼:“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。” (太18:35)在永恆之國是非常重視彼此之間的饒恕。

IV. 神學基礎:耶穌所宣告的永恆之國
A. 天國觀
  根據符類福音的記載,可以這樣說,主耶穌的核心信息就是宣告神的國。神的國──天國,就是神主權的統治,由基督在地上的工作而展開,但要到“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”(啟11:15)才完全成就。馬太用以下一段話總結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:“耶穌走遍加利利,在各會堂裏教訓人,傳天國的福音,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。”(太4:23),而進入登山寶訓後,便立刻論及那叫人能進天國的義(太5:20)。馬太福音十三章記載的一系列比喻,亦是闡述“天國的奧祕”(太十三11)。而主設立主餐,更是要信徒期盼將來之永恆終局──天國的降臨(太26:29)。
  在新約,有兩個詞語表達這觀念:“天國”和“神國”。“天國”是馬太福音特別使用的;而“神國”在馬太福音也出現4次(太12:28、19:24、21:31,43)。“天國”是猶太用語,對猶太人有特別意義。只是,希臘人卻不太慣用此字,因此猶太人會避諱而不提神的名字。在同期的文獻,也發現以“天”字取代“神”字(例如:《馬加比一書》3:18,50、5:10;另參路15:18)。
  從舊約提及神的國,我們可以清楚神的國度指神在天上作王的權柄與統治:“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;他的權柄統管萬有。”(詩103:19);“傳說你國的榮耀,談論你的大能……你的國是永遠的國!你執掌的權柄存到萬代!”(詩145:11、13)。另一要注意的,是耶穌的宣告:“我的國不屬這世界”(約18:36),耶穌不是指祂的掌管與這世界無關,而是說明祂的王權與國度並非來自人,乃是來自神。因此,祂不用屬世的戰爭去達到祂的目的。
  因此,耶穌所說:“願你的國降臨”(太6:10),仍是指祈求神在地上彰顯祂的治權,使神的旨意在地上成就,如同在天上。而當我們讀到“凡要承受神的國,若不像小孩子,斷不能進去”(可10:15)時,就曉得它是說我們要向神敞開我們的生命和心靈,讓祂掌管。此外,新約也有提及在天國和進天國(太8:11;可9:47,10:23-25;路13:28)。總括來說,神國有兩個意思。第一,是指神的統治和管理;第二,是蒙福的範疇,當中可以經歷神的管治。

  神國,是從人接受開始而達至永恆的。

B. 救恩觀
  
在馬太福音內,基督的降生是為了拯救罪人,故主名為“耶穌”(1:21),耶穌說:“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”(9:13)。耶穌來,是要宣告祂的身份與使命--“天國的福音”,祂宣告說:“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!”
  值得注意的,是馬太是有意表達天國已來臨這事實,而表達得最清晰的地方,莫過於在耶穌講論撒但被捆綁的經文裏。耶穌在世的工作其中一個特徵,就是趕鬼--將人從撒但權勢下拯救出來。連法利賽人也承認耶穌這方面的能力,只是他們將它歸功於撒但而已。但耶穌卻說:“若撒但趕逐撒但,就是自相紛爭,他的國怎能站得住呢?……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,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。”(太12:26、28)這裏的動詞清晰顯示“已經來到”的意思。這實在是個清清楚楚、毫不含糊的宣告:“神的國已臨到人間”。耶穌接著解釋說:“人怎能進壯士家裏,搶奪他的家具呢?除非先捆住那壯士,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。”(太12:29)那壯士就是撒但,耶穌已攻佔了這壯士的家,從他那裏搶救了屬於自己的人,這就正是天國的工作。並且,神王權的統治,實際上已透過耶穌而臨到人類的歷史中。耶穌已經捆綁了撒但,削弱了他的能力。這是藉著耶穌傳道的工作,使天國降臨所成就的結果。“捆綁”正好指出這一個真理,就是天國已經勝過撒但。
  耶穌所宣講的天國,是在祂自己和祂的工作上實現出來的。事實上,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做夢也沒想過神的國竟會在一個平凡人身上成就,就是透過一個溫柔、卑微的教師把天國帶到人間。
  還有,馬太亦要告訴我們,那永恆之國是有完整的發展,終局將要來臨,這終局會由一件決定性的事件引進,那就是人子榮耀的降臨。這在馬太福音兩個有關天國的比喻中,清楚提到這點。在稗子的比喻中,“人子要差遣使者,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,從他國裏挑出來,丟在火爐裏”(太13:41、42上)。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亦道出相同的救恩終局:“當人子在他榮耀裏,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,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”,主要去審判萬民,祂把綿羊從山羊中分別出來;綿羊就是指義人要“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” (太25:31-46)。這是永恆之國完整的發展而進。

V. 具體應用:教會如何回應永恆之國--最後使命的實踐
A. 再思耶穌之大使命
  
耶穌說:“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,對萬民作見證,然後末期才來到。”太24:14。這裏告訴我們,“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”與永恆之國的終局有著重要的關係。在天國的福音末世之言篇(馬太福音廿四章),勝近輝牧師指出,這裏要告訴我們主再來、踏進永恆終局時有六種現象:1)自然界的現象“多處必有饑荒……”(v.7);2)政治界的現象“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……民要攻打民……”(v.6,7);3)基督徒和教會的現象“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……”(v.9);4)世上一般宗教的現象“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,迷惑多人……”(v.11);5)社會治安的現象“只因不法的事增多……”(v.12);6)福音遍傳的現象“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……”(v.14)。[13]這些現象的高峰是“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”。因此,“對萬民作見證”,就是邁向這個高峰的路。“萬民”這個字眼接著再出現於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。兩者都是耶穌所發出的宣告,而“大使命”更告訴我們在邁向永恆終局的路上,我們應如何回應。

1. 大使命的誤解
   “耶穌進前來,對他們說: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。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,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’”馬太福音廿八8-20
  “他又對他們說:‘你們往普天下去,傳福音給萬民聽。’”馬可福音十六15
  “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、赦罪的道,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。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。”路加福音24:47-48
  “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,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”使徒行傳1:8
  聖經多次強調耶穌的吩咐:跟隨祂的人要向萬民、普天下的人、萬邦,“使……作門徒,(maqhteuvsate)”、“傳(khruvxate)、“見證(mavrture")”主耶穌的作為。值得注意的,maqhteuvsate是馬太福音的大使命中惟一一個主要動詞[14]。不少人誤解,以為大使命中“去”是經文的重點;然而,耶穌是強調要“使萬民作我的門徒” 。因此,面對永恆終局,“作門徒”是不能忽略的,而“門徒”就是那些擁有永恆之國生命特質的人,在永恆之國內的,就是“門徒”。當我們作教會事工時,無論是佈道、栽培或教導,實不應忽略這個“使……作我的門徒”的目標。

2. 大使命的重點
  pavnta ta; e[qnh,“萬民”太28:18、“萬邦”路24:47,在希臘語是指非猶太人或非信徒,而與希臘語“全部”同用時,通常是指一個族裔或文化群體。我們不難理解,這福音的對象,不是單指散佈在外邦人中的猶太人,而是包括各處的外邦人。馬可福音更指出,跟隨主的人要到世界各地去向全人類(pavsh/ th'/ ktivsei)傳福音;主耶穌的心意是由本地(耶路撒冷)直至到地極(e{w" ejscavtou th'" gh'")的宣教職事。並且,主耶穌沒有說明祂甚麼時候再來,卻表示“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,對萬民作見證,然後末期才來到。”太24:14;“然而,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。”可13:10。在末日之前,人人都有聽聞福音的機會,這是神的計劃、主耶穌的心聲。面對主耶穌的心聲,耶穌不是單對某一個人說,仍是對每一個跟隨祂的人說。
  那麼,那些人能參與宣教工作?上主是否只託付給宣教士去參與萬世戰爭?
  不知甚麼時間開始,我們給宣教職事圍上籬笆,信徒往往將自己標籤為“平信徒”,表示宣教工作為宣教士的專利,以為“宣教”是大道理,既深奧又遙不可及;自己卻繼續“平”下去,袖手旁觀。
  有一次,一位宣教士剛回港述職,聚會後與弟兄姊妹一同吃飯,當時有一位弟兄被邀請謝飯禱告,那弟兄卻說:“請宣教士禱告吧,他是神的工人,禱告較有效。”
  為甚麼信徒會自封為“平信徒”?今天,主耶穌的眼光,會如何看這些“平信徒”呢?耶穌時代有“平信徒”與“聖職人員”之分嗎?我們的主耶穌曾對跟隨祂的人說:“使萬民作我的門徒”,這正是宣教工作的起點。那麼,甚麼人才要承擔宣教的責任呢?

B. 再思大使命之實踐
1. 非獨有的使命
  在宣教職事中,有一些觀念確實為人所不解的:
  “除非你清楚神呼召你,否則別輕舉妄動。”
  “世人的靈魂需要便是你的呼召。”
  “宣教工作,只有那些特別蒙神恩寵,滿有大能和恩賜的人才可以負得起的使命。”
  “耶穌基督早於二千年前,已發出了宣教的呼召,大使命便是向你的呼召。”

  信徒面對參與宣教職事,應該是要主動,還是被動呢?滕張佳音曾直接地指出“華人福音派領袖在總體的宣教觀念上,仍多困囿於十八、十九世紀西方宣教定義的框架內。”,她稱這影響宣教行動的觀念為“西方宣教框架”[15]。筆者以為這個宣教職事的框架,應廣義稱為“普世宣教框架”,因西方宣教地區亦應該突破這個阻擋宣教職事發展的框架。求上主賜各推動宣教的領袖們,有更廣闊的胸襟、更宏觀的視野,使我們感受到主耶穌發出普世使命時心跳聲,並看清歷史的限制及突破時刻,再以“普及化”的精神去推動宣教職事。

2. 普及化的使命
  “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”彼前二9。每一位藉耶穌基督重生的信徒,都是被揀選的,有著祭司的職份,目的是“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”。“宣揚”的責任事實上已落入每一位信徒的生命中,我們實在不應為宣教職事設下心理上的階級制度;反而更要把宣教職事普及化地在信徒生命中推動。
  “平”信徒也是屬神的子民,就是神家裏的人,在家裏看重的不是地位,而是關係,家裏的事自然與每一個家庭成員有關;這亦是永恆之國的特質。我們的主耶穌曾對跟隨祂的人說:“使萬民作我的門徒”,這是宣教工作的起點,又是每一位屬神的人的家事。這家事自然與所謂“平”信徒息息相關了。

結語:
  教會不等於天國。天國是指神的統管及被祂統管的範疇。在現今的世代,永恆之國是無形的、屬靈的國度--“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,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”(西1:13);在來世,祂統治的範疇會是普世性的。教會是天國、永恆之國的子民,就是那些接受天國,而因此得著神管治之福的人--“天國是他們的”。教會的誕生是永恆之國的工作,是神透過耶穌的統管而成就的。教會要為永恆之國作見證(太24:14;路10:9)。而永恆之國在世上的器皿就是教會,正如天國的福音藉著耶穌及祂所差遣的門徒而展開。這永恆之國也要繼續透過一代又一代的“門徒”而工作。教會是與“死亡的權勢”爭戰,但教會卻會得勝,因為教會是“神的治權”、“永恆之國的器皿”。


註:
  [1] “假冒為善(uJpokrithv")”一詞,在新約出現了17,其中有13次是用於馬太福音,而太6:2是馬太福音首次採用的。請注意太6:1-8,“主禱文”的前文是先說明假冒為善的行為。
  [2] 斯托得(John Stott):《論領導》,結論:是受基督,還是受文化影響?112。
  [3] 曾思瀚:《天國就在我們中間--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》,導論,5-6。
  [4] 詳細可參編年合參聖經第1345-1358頁。
  [5] 參巴克萊:《馬太福音注釋‧上冊》,92-93。
  [6] 其他出處為:3:1-2, 4:17, 5:3, 5:10, 5:19, 5:20, 7:21, 8:11, 10:7, 11:11, 11:12, 13:11, 13:24, 13:31, 13:33, 13:44, 13:45, 13:47, 13:52, 16:19, 18:1, 18:3, 18:4, 18:23, 19:12, 19:14, 19:23, 20:1, 22:2, 23:13, 25:1。
  [7] 這是《新漢語譯本》採用的翻譯。《聖經新譯本》譯為:“心靈貧乏的人”;
  [8] 希臘文有另一字貧窮的字pejnh",是指賺取吃飯的錢,形容謀求生活的人。參《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‧馬太福音》,第61頁
  [9] 參漢語聖經協會於1998年《新漢語譯本--馬太福音‧試讀本》,第五章:第1頁
  [10] 巴克萊認為耶穌論到八福,並不是用希臘文,而是亞蘭文。亞蘭文與希伯來文在表達方面有相類似的地方,常使用驚嘆句:“……福哉!”(希伯來文是rv,a,'),這種表達在舊中十分普通。例如:詩篇第一篇,希伯來文一開首是:“福哉,那文從惡人計謀的人”。參巴克萊:《馬太福音注釋‧上冊》,第96頁
  [11] 這是《呂振中譯本》採用的翻譯。
  [12] 參本文,頁3。
  [13] 滕近輝:《聖經中國度真理》,108-109。
  [14] 詹正義編:《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‧卷一》,326。
  [15] 滕張佳音:〈突破西方宣教框架〉,《華傳路》第59期


參考書目:
 
   巴克萊:《馬太福音注釋‧上冊》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1969。
   王永信:《神國千秋》。香港:大使命中心,2005。
   李保羅編:《編年合參聖經》。香港:漢語聖經協會,2003。
   周天和:《山上寶訓研究》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1969。
   孫寶玲、黃鍚木:《耶穌生平與福音書》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02。
   馬有藻:《天國的福音--馬太福音詮釋》。香港:中信,1994。
   曾思瀚:《天國就在我們中間--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》。吳瑩宜譯。香港:基道,2007。
   詹正義編:《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‧卷一》。香港:美國活泉出版社,1998。
  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 button
Resize text-+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