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奉技巧

千島之國,充滿體驗之旅

千島之國,充滿體驗之旅--印尼短宣體會
周俊傑(2007印尼短宣實習,中華神學院神學學士科)



前往千島之國

  2007年8月8日早上7:45,我們短宣隊一行五人,除了我以外,還有偉慶、強輝、麗娥、素蓮。我們滿懷興奮的心情,準備出發。
  行程一共十四天,我們前往了數個島嶼,包括:“巴淡島(Batam)”、“亞寧加島”、“Tanjung Pinang”、大坡、“Tinjung bau”、“谷鵝島”等,更有些是比較偏遠,需要行崎嶇山路才到的地方。大多數時間,我們會住在印尼巴淡島的浸信教會,其中亦有四天會暫住教會在Tanjung Pinang島的分堂。行程中,我們經行海、陸、空:先坐飛機扺達新加坡樟宜機場,跟著往Habour Fornt碼頭轉乘渡輪進入印尼,最後乘車前往教會。
  宣教工場的宣教事工很成熟,有豐富安排短宣隊的經歷。對我們及其他短宣隊的接持與事工的安排,以及對宣教工作,也充滿著熱誠。當中有我們的校友俞教士,和於當地開巟超過十年的陳牧師,以及當地的同工接持我們。兩位宣教士,為我們作出了仔細的行程安排,使我們有豐富的體驗。

接觸千島之國
  在行程當中,我們很多時候,會參與佈道與探訪的事工,平均每次探訪也會接觸四至五個家庭。當地同工會帶領我們去探訪他們教會的弟兄姊妹,與他們彼此分享見證,彼此禱告,藉以堅固他們的信心。這次千島之行,實在是生命接觸的體驗:

I. 一位瞎眼的小孩
  8月14日,神帶領我們去探訪譚氏弟兄之家庭,他有一個兒子,譚弟兄為他改名為譚耶利米。這位小孩子,看起來似四歲,但原來他已經是十四歲了,而且他是雙目失明的。譚弟兄與他的太太很努力地依靠上主照顧他,從他們的分享中,看見人對神的信心,實在不在乎他認識有多少,卻在乎相信主、依靠主有多少。我們亦和他們一起禱告,求主引領小孩子成長。

II. 一個迷信的地方
  這裏有一個地方,名叫大坡,這裏十分迷信,讓人想到保羅在雅典的體會“滿城都是偶像”;在這裏,有齊天大聖廟、大伯公廟、龍安廟、佛統的佛像、建築在樹根下的大夫第廟、還有伊斯蘭教廟;但感謝神,這裏也有一所基督教堂,願記念這教會的見證,能成為這裏的明燈,引導人歸向光明。這裏實在充滿了屬靈的爭戰。

III. 一次漁村的探訪
  我們又試過坐長途車去一個漁村,原來路途十分崎嶇。這次行程,我們探訪了一位名叫林木順的弟兄,這位弟兄患有重病,教會協助他前往新加坡醫病。我們探訪他,與他聚會、分享見證與禱告,麗娥同學亦分享了她患病的經歷,我看見神使用我們,成為弟兄的安慰。

  印尼有不少困苦的人、迷信的人、患病的人,他們仍活在黑暗裏。

我與千島之國
I. 看見需要
  在十四天期間,我們前往鄰近教會的地方佈道,接觸當地的華人。原來,華人在當在是十分難認識福音,迷信的背景影響他們很深。我們在佈道中接觸了不同的對象,包括:印尼小朋友、開士多的家、裁縫的家、做食品的家、木屋區的居民、木匠的家、漁夫的家,感謝神,不知不覺間,原來我們已經接觸超過一百人了。這些對象,有一次福音也未聽聞的,我想起聖經說:“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為他是躭延,其實不是躭延,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” 彼後 3:9。記得有一次在木屋區與一位已婚的女士談道。那一次,我與二位同學一起在這區佈道,本來我們已越過這個家庭;但聖靈感動我要回去與她分享福音,當時心裏亦有害怕,怕自己的語言能力。神的工作十分奇妙,祂使用我透過繪畫圖像表達福音,也讓那位女士明白我所表達的,雖然她被家母呼喚回家,並沒有相信;但她表示願意認識。而我最深刻記著她說,她從未聽聞主耶穌的名字。

II. 建立自己
A. 事奉中的成長
  在行程中,我們參與了當地教會之事奉。在指定工作上,我參與的包括:祈禱會分享訊息;於門徒訓練中教授佈道法;主領青少年聚會。而與隊員同工的,包括:一個在兒童聚會中表達話劇;協助教會清潔及美化學生服務中心。
  在這些事奉中,大大感受面對語言的困難。當地接觸的對象,主要的母語為印尼語,也有懂華語(普通話於當稱為華語)的華人。自己的華語能力不好,因此在溝通上有不少困難。透過宣教士、隊員及當地同工的鼓勵,他們給予我勇氣,以致我能放開膽量地講。語言,實在是一種阻礙;這阻礙,常令溝通、佈道及分享訊息的時候,不能清楚表達。特別在面對不懂華語的對象時,這體會更深。我們也曾接觸不少操印尼語或其他中國方言的對象(例如福建話、潮洲話)。感謝神的引導,有時候,我們能透過宣教士及當地同工之翻譯來協助溝通;有時候,我們透過福音單張的圖畫表達福音;亦有時候,我們以動作表達訊息;神幫助我們衝破語言的限制。而最寶貴的,是我們經歷彼此配搭的重要,也學懂善用同學的恩賜。同學間彼此幫助語言翻譯,並且在聚會中發揮各人的所長。
  在教導方面,我亦有學習。想起有一次於禱告會分享訊息,主讓我看見自己的問題,就是內容太偏重於經文的分析,而較少重視適切性。最有趣的經歷,是這次分享需要翻譯為印尼語,讓我在預備中,多學習每句句子的運用,訊息要集中不能長氣;也要多切身處地貼近受眾的需要;所分享的,必須讓會眾明白自己所表達的。

B. 觀摩中的發現
  我們亦觀摩了當地教會不同的聚會,包括:主日崇拜、與島民守主餐、浸禮、參與教授小島兒童英文的工作。當中也有特別的經驗,包括:在教會中居住、缺少食水、坐車時爆呔,衣、食、住、行也讓我多一點看見印尼人及印尼華人的生活情況;亦多一點明白宣教士在這裏的事奉適應。
  各類的觀摩中,我最深的感受有兩方面。一,是接觸當地的島民;宣教士會定時前往一些島嶼,與島民舉行敬拜聚會或守主餐,我感受到在主的國中,實在沒有分國藉與膚色,敬拜中沒有語言及地域的限制。二,是看見探訪、陪伴的重要;實習期間,我們探訪了不少華人及當地教會的會友。這讓我看見探訪工作,實在建立了不少人的關係,也成為多人的鼓勵與安慰;讓人透過這方式的接觸,看見主的愛。大家一同分享見證、唱詩敬拜、安慰代禱,就是不同的語言,也有美好的信徒相通。

守望千島之國
I. 華人需要
  想起8月13日,是當地華人會記念的鬼節,他們會整個8月有祭祀的儀式。我們在當日,看見街上隨處也有人在燒香,居民亦會在下午6時至12時在廟宇作祭祀儀式。我們在當日佈道,感受到屬靈的爭戰。感謝神,我們仍能在這裏作探訪佈道,亦有機會談到福音。不少居民,自小隨家人拜偶像或祖先,他們不清楚自己所相信的是否真神。這亦就是當地華人情況,迷信的背景影響著他們。聽陳牧師的分享,當地信主的印尼人,因著文化的背景不同,未必會主動向華人群體傳福音,當地華人要得著福音,多是靠外內信主的華人。這裏的骨肉,需要我們的禱告,需要主打發工人;讓華人得著真正的真福、真平安。

II. 宣教遠象
  陳牧師亦分享了一個暫名為“青草地”之事工,是計劃於一個地方,建立培育下一代宣教士及宣教退修營地;收容一些孤兒,自小引導他們認識主、認識聖經。透過種植、養牲畜,訓練他們有生活技能,以致日後回到不同島上作宣教事工。陳牧師讓我看見宣教工作是需要有遠象的,他看見神願意萬人得救的心腸。
  在印尼有很多島嶼,都只有一兩家人在居住,他們從未聽聞主耶穌的名子。想起陳牧師與我們分享以賽亞書42:10:“航海的和海中所有的,海島和其上的居民,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,從地極讚美他。”福音要傳偏地極,“地極”包括眾海島,視野在於需要性,那個小島未有福音的腳蹤,就是只有一人居住,那裏亦需要工人。當置身這些島的時候,我們想起,若有海嘯來臨,這些島居就沒有聽福音的機會了。主的羊需要有工人去尋找。


後感:
  印民是一個充滿屬靈爭戰的地方,當中有伊斯蘭教、佛教、印度教、天主教及基督教。整個行程,我更深體會主耶穌說:“要收的莊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”太 9:37。印尼要收的莊稼實在多,有數以萬計的人未認識主耶穌,印尼稱為千島之國,有以千計的小島,當中的人仍在黑暗夜走。印尼需要工人,印尼需要我們的禱告 。“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”太 9:38。主耶穌曾說:“使萬民作我的門徒”。“萬民”不單單指使命的廣寬性,還指向那種需要性,是指向異象,“門徒”正補充了“萬民”的意義,是指向每一個人。在萬民中,那個不是主的門徒,那個人也是這異象的對象。
  從兩位宣教士身上,我看見這份“使萬民作門徒”事奉主的委身;想到在行程中,俞宣教士雖然病倒了,但卻仍緊持參與我們晚上的禱告會,充滿忠心的榜樣。另外,在當地宣教十多年的陳牧師所看見“青草地”的異象,亦開展了我思想宣教事工的視野,我體會到作為一位牧者所需要的遠象,亦看見踏上宣教職事的信心與勇氣。主讓我知道,作神的工作,必須在禱告中清楚神的心意,在環境中發現神的引導,在行程中以信心踏上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 button
Resize text-+=